—— 新闻资讯
为您提供一体环境系统方案解决商
污泥减量菌剂中试应用报告
- 分类:企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1-02
- 访问量:39
【概要描述】一、中试背景 山东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产品为二元酸,建有配套的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能力为3000m³/d左右;目前由于生化系统进水COD指标较高,造成好氧系统内污泥浓度过高,剩余污泥产生量极大,导致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指标不稳定、运行能耗较高。 二、中试目的 验证污向污水处理系统投加泥减量菌剂进行污泥原位减量的效果及可行性; 三、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主要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菌体,其中死掉的微生物菌体的蛋白质和糖类含量较高,这些物质能够作为微生物自身生长代谢的能量和营养,污泥减量菌剂可以将其利用和分解。 本次中试实验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污泥减量菌剂分解并氧化活性污泥中大分子有机物,使其转化成小分子有机物、水、气体,在不影响出水COD、氨氮等指标的前提下达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该技术无污染,投资少,避免了因焚烧、填埋、自燃干化等化学物理方法造成的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 四、中试材料,药品,化验及外部条件需求 1、器材:便携式溶解氧检测仪、加热棒、橡胶手套、电子称、量筒、烧杯、漏斗、玻璃棒、量杯、PH仪、标签纸、滤纸、笔、实验记录手册、橡胶取水滴管、玻璃刻度滴管、干净塑料瓶。 2、容积为3m³的污泥减量生化中试设备1套,包括:好氧池、沉淀池、管路、进水泵、回流泵、风机等。 4、380V电源、220V电源。 五、中试前准备 1、确认场地面积、电力条件及水源等条件能够满足试验所需; 2、组装连接中试设备,接通电源; 3、初启风机、水泵,电源接通一下后立即断开,观察电机旋转方向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需要重新接电; 4、通水,测试气密性,检查是否漏水。 中试装置试漏中试装置正常运行 六、中试步骤 1、首先将好氧池泥水混合液注入中试装置; 2、开启风机,对中试池进行闷曝,检测DO,直至曝气效果达到2-4mg/l,确保体系稳定运行; 3、开启污泥回流泵,根据现场装置运行情况,将污泥回流调至70mL/min并保持稳定运行; 4、开启进水泵,根据现场装置运行情况,确定进水方式并将进水量调为140mL/min; 5、将温度控制在30-35℃(最佳温度); 6、根据现场装置实际运行情况,确定每天剩余污泥排放量40L/d; 7、装置先稳定运行4天,之后再投加污泥减量菌种,pH控制在7-7.5; 8、每日取样测定COD、氨氮、总磷、总氮及污泥浓度,根据进出水量和排泥量等指标,综合评价好氧池污泥浓度变化情况。 七、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 ①根据图2、图3可以看出,装置在未投加污泥减量菌时,装置中的COD及污泥浓度均保持不变;投加污泥减量菌后,污泥浓度逐渐降低并在第13天时达到稳定状态,污泥浓度维持在9000mg/L。 ②根据图1、图2可知投加污泥减量菌之后系统出水中总磷、总氮、氨氮及COD的数值逐渐上升,连续运行15天时各项指标趋于稳定。 八、污泥平衡 数据如下: 进水COD根据实验室数据可知约20000mg/L; 初始污泥浓度为16391mg/L; 排泥量为40L/d; 出水COD为554mg/L,试验后10天均值; 最终系统污泥浓度为约为9560mg/L,试验后10天均值。 根据计算可知: 1kg/LCOD转化为绝干污泥计算公式:污泥量=i*(COD1-COD2) 注:i:COD转化系数(一般取0.3~0.4) COD1:进水COD,mg/L COD2:出水COD,mg/L 污泥减量计算公式: 污泥减量=初始系统污泥量+COD转化污泥量-每日排泥量-最终系统污泥量 初始系统污泥量:16391mg/L*3000L=49.17kg COD转化污泥量:0.4*(20000-554)mg/L*17d*200L=26.45kg 排泥量:40L/d*17d*9560mg/L=6.50kg 最终系统污泥量:9560mg/L*3000L=28.68kg 污泥减量=49.17kg+26.45kg-6.50kg-28.68kg=40.44kg 污泥减量—COD转化污泥量—排泥量=40.44kg-26.45kg-6.5kg=7.49kg 九、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污泥浓度由16391mg/L降为9000mg/L,即污泥浓度较实验前减少45.1%,污泥减量效果明显; 2、污泥减少的量减去系统COD转化成污泥的量和排泥量等于7.49kg,说明投加污泥减量菌剂后,污泥减少量远大于污泥产生量。 十、实验结论 通过现场中试实验可得,通过向污水处理生化系统投加泥减量菌剂进行污泥原位减量是可行,并有以下特点; 1、能够有效的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降低员工污泥脱水的工作劳动强度和污泥处置成本。 2、能够有效的降低生化系统内的污泥浓度,溶解氧更容易调节保持,并能减少风量的供给,降低风机用电量,节省运行成本。 3、装置污泥浓度保持在最适浓度,运行效率和出水指标稳定性提高。
污泥减量菌剂中试应用报告
【概要描述】一、中试背景 山东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产品为二元酸,建有配套的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能力为3000m³/d左右;目前由于生化系统进水COD指标较高,造成好氧系统内污泥浓度过高,剩余污泥产生量极大,导致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指标不稳定、运行能耗较高。 二、中试目的 验证污向污水处理系统投加泥减量菌剂进行污泥原位减量的效果及可行性; 三、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主要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菌体,其中死掉的微生物菌体的蛋白质和糖类含量较高,这些物质能够作为微生物自身生长代谢的能量和营养,污泥减量菌剂可以将其利用和分解。 本次中试实验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污泥减量菌剂分解并氧化活性污泥中大分子有机物,使其转化成小分子有机物、水、气体,在不影响出水COD、氨氮等指标的前提下达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该技术无污染,投资少,避免了因焚烧、填埋、自燃干化等化学物理方法造成的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 四、中试材料,药品,化验及外部条件需求 1、器材:便携式溶解氧检测仪、加热棒、橡胶手套、电子称、量筒、烧杯、漏斗、玻璃棒、量杯、PH仪、标签纸、滤纸、笔、实验记录手册、橡胶取水滴管、玻璃刻度滴管、干净塑料瓶。 2、容积为3m³的污泥减量生化中试设备1套,包括:好氧池、沉淀池、管路、进水泵、回流泵、风机等。 4、380V电源、220V电源。 五、中试前准备 1、确认场地面积、电力条件及水源等条件能够满足试验所需; 2、组装连接中试设备,接通电源; 3、初启风机、水泵,电源接通一下后立即断开,观察电机旋转方向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需要重新接电; 4、通水,测试气密性,检查是否漏水。 中试装置试漏中试装置正常运行 六、中试步骤 1、首先将好氧池泥水混合液注入中试装置; 2、开启风机,对中试池进行闷曝,检测DO,直至曝气效果达到2-4mg/l,确保体系稳定运行; 3、开启污泥回流泵,根据现场装置运行情况,将污泥回流调至70mL/min并保持稳定运行; 4、开启进水泵,根据现场装置运行情况,确定进水方式并将进水量调为140mL/min; 5、将温度控制在30-35℃(最佳温度); 6、根据现场装置实际运行情况,确定每天剩余污泥排放量40L/d; 7、装置先稳定运行4天,之后再投加污泥减量菌种,pH控制在7-7.5; 8、每日取样测定COD、氨氮、总磷、总氮及污泥浓度,根据进出水量和排泥量等指标,综合评价好氧池污泥浓度变化情况。 七、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 ①根据图2、图3可以看出,装置在未投加污泥减量菌时,装置中的COD及污泥浓度均保持不变;投加污泥减量菌后,污泥浓度逐渐降低并在第13天时达到稳定状态,污泥浓度维持在9000mg/L。 ②根据图1、图2可知投加污泥减量菌之后系统出水中总磷、总氮、氨氮及COD的数值逐渐上升,连续运行15天时各项指标趋于稳定。 八、污泥平衡 数据如下: 进水COD根据实验室数据可知约20000mg/L; 初始污泥浓度为16391mg/L; 排泥量为40L/d; 出水COD为554mg/L,试验后10天均值; 最终系统污泥浓度为约为9560mg/L,试验后10天均值。 根据计算可知: 1kg/LCOD转化为绝干污泥计算公式:污泥量=i*(COD1-COD2) 注:i:COD转化系数(一般取0.3~0.4) COD1:进水COD,mg/L COD2:出水COD,mg/L 污泥减量计算公式: 污泥减量=初始系统污泥量+COD转化污泥量-每日排泥量-最终系统污泥量 初始系统污泥量:16391mg/L*3000L=49.17kg COD转化污泥量:0.4*(20000-554)mg/L*17d*200L=26.45kg 排泥量:40L/d*17d*9560mg/L=6.50kg 最终系统污泥量:9560mg/L*3000L=28.68kg 污泥减量=49.17kg+26.45kg-6.50kg-28.68kg=40.44kg 污泥减量—COD转化污泥量—排泥量=40.44kg-26.45kg-6.5kg=7.49kg 九、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污泥浓度由16391mg/L降为9000mg/L,即污泥浓度较实验前减少45.1%,污泥减量效果明显; 2、污泥减少的量减去系统COD转化成污泥的量和排泥量等于7.49kg,说明投加污泥减量菌剂后,污泥减少量远大于污泥产生量。 十、实验结论 通过现场中试实验可得,通过向污水处理生化系统投加泥减量菌剂进行污泥原位减量是可行,并有以下特点; 1、能够有效的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降低员工污泥脱水的工作劳动强度和污泥处置成本。 2、能够有效的降低生化系统内的污泥浓度,溶解氧更容易调节保持,并能减少风量的供给,降低风机用电量,节省运行成本。 3、装置污泥浓度保持在最适浓度,运行效率和出水指标稳定性提高。
- 分类:企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1-02
- 访问量:39
一、中试背景
山东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产品为二元酸,建有配套的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能力为3000m³/d左右;目前由于生化系统进水COD指标较高,造成好氧系统内污泥浓度过高,剩余污泥产生量极大,导致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指标不稳定、运行能耗较高。
二、中试目的
验证污向污水处理系统投加泥减量菌剂进行污泥原位减量的效果及可行性;
三、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主要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菌体,其中死掉的微生物菌体的蛋白质和糖类含量较高,这些物质能够作为微生物自身生长代谢的能量和营养,污泥减量菌剂可以将其利用和分解。
本次中试实验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污泥减量菌剂分解并氧化活性污泥中大分子有机物,使其转化成小分子有机物、水、气体,在不影响出水COD、氨氮等指标的前提下达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该技术无污染,投资少,避免了因焚烧、填埋、自燃干化等化学物理方法造成的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
四、中试材料,药品,化验及外部条件需求
1、器材:便携式溶解氧检测仪、加热棒、橡胶手套、电子称、量筒、烧杯、漏斗、玻璃棒、量杯、PH仪、标签纸、滤纸、笔、实验记录手册、橡胶取水滴管、玻璃刻度滴管、干净塑料瓶。
2、容积为3m³的污泥减量生化中试设备1套,包括:好氧池、沉淀池、管路、进水泵、回流泵、风机等。
4、380V电源、220V电源。
五、中试前准备
1、确认场地面积、电力条件及水源等条件能够满足试验所需;
2、组装连接中试设备,接通电源;
3、初启风机、水泵,电源接通一下后立即断开,观察电机旋转方向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需要重新接电;
4、通水,测试气密性,检查是否漏水。
中试装置试漏
中试装置正常运行
六、中试步骤
1、首先将好氧池泥水混合液注入中试装置;
2、开启风机,对中试池进行闷曝,检测DO,直至曝气效果达到2-4mg/l,确保体系稳定运行;
3、开启污泥回流泵,根据现场装置运行情况,将污泥回流调至70 mL/min并保持稳定运行;
4、开启进水泵,根据现场装置运行情况,确定进水方式并将进水量调为140 mL/min;
5、将温度控制在30-35℃(最佳温度);
6、根据现场装置实际运行情况,确定每天剩余污泥排放量40L/d;
7、装置先稳定运行4天,之后再投加污泥减量菌种,pH控制在7-7.5;
8、每日取样测定COD、氨氮、总磷、总氮及污泥浓度,根据进出水量和排泥量等指标,综合评价好氧池污泥浓度变化情况。
七、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
①根据图2、图3可以看出,装置在未投加污泥减量菌时,装置中的COD及污泥浓度均保持不变;投加污泥减量菌后,污泥浓度逐渐降低并在第13天时达到稳定状态,污泥浓度维持在9000 mg/L。
②根据图1、图2可知投加污泥减量菌之后系统出水中总磷、总氮、氨氮及COD的数值逐渐上升,连续运行15天时各项指标趋于稳定。
八、污泥平衡
数据如下:
进水COD根据实验室数据可知约20000 mg/L;
初始污泥浓度为16391 mg/L;
排泥量为40L/d;
出水COD为554 mg/L,试验后10天均值;
最终系统污泥浓度为约为9560 mg/L,试验后10天均值。
根据计算可知:
1 kg/L COD转化为绝干污泥计算公式:污泥量=i*(COD1-COD2)
注:i:COD转化系数(一般取0.3~0.4)
COD1:进水COD,mg/L
COD2:出水COD,mg/L
污泥减量计算公式:
污泥减量=初始系统污泥量+COD转化污泥量-每日排泥量-最终系统污泥量
初始系统污泥量:16391mg/L*3000L=49.17kg
COD转化污泥量:0.4*(20000-554)mg/L*17d*200L=26.45kg
排泥量:40L/d*17d*9560mg/L=6.50kg
最终系统污泥量:9560mg/L*3000L=28.68kg
污泥减量=49.17kg+26.45kg-6.50kg-28.68kg=40.44kg
污泥减量—COD转化污泥量—排泥量=40.44kg-26.45kg-6.5kg=7.49kg
九、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污泥浓度由16391 mg/L降为9000 mg/L,即污泥浓度较实验前减少45.1%,污泥减量效果明显;
2、污泥减少的量减去系统COD转化成污泥的量和排泥量等于7.49kg,说明投加污泥减量菌剂后,污泥减少量远大于污泥产生量。
十、实验结论
通过现场中试实验可得,通过向污水处理生化系统投加泥减量菌剂进行污泥原位减量是可行,并有以下特点;
1、能够有效的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降低员工污泥脱水的工作劳动强度和污泥处置成本。
2、能够有效的降低生化系统内的污泥浓度,溶解氧更容易调节保持,并能减少风量的供给,降低风机用电量,节省运行成本。
3、装置污泥浓度保持在最适浓度,运行效率和出水指标稳定性提高。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